《沂蒙山小调》的前身为何是《反对黄沙会》————沂蒙往事(一)

首页 > 活动资讯 > 动态资讯 >
2023-10-21 未知 Robert

人人那个都说哎,沂蒙山好;沂蒙那个山上哎,好风光......” 这首优美动听的《沂蒙山小调》,唱红了齐鲁大地,风靡了大江南北。人们虽然对《沂蒙山小调》的优美旋律耳熟能详,但很多人并不清楚这首歌曲的真实来历,更不知道《沂蒙山小调》的前身竟然是《反对黄沙会》。欲知详情,且听俺蒙山松慢慢道来:

1663654746721628.png

一、在反对“黄沙会”的革命斗争中,孕育和诞生了《反对黄沙会》这首歌,也就是今天的《沂蒙山小调》之前身。

(一)抗战时期,“黄沙会”是被国民党顽固派操纵和利用的反动会道门组织,人多势众,反对我党领导的抗日政权,当时对八路军在沂蒙山区建立抗日根据地的危害极大。

1.“黄沙会”名称的由来。黄沙会”,是“大刀会”在蒙山地区的一个分支机构(注:“大刀会”,又称“红枪会”、“杆子会”,是“义和拳”之变名),1932年在费县薛庄镇大青山山脚下的沙沟峪村(注:今改名为“大青山村”)成立。“大刀会”在蒙山周围地区之所以被改名为“黄沙会”,传说有两个版本:第一个传说版本是“黄沙会”在沙沟峪村建立,其会首、副会首和香主都是沙沟峪村人,而沙沟峪村的土地都是黄色的砂质土,可以说是遍地黄沙,改称“黄沙会”,符合当地情况,也比喻人多势众;第二个传说版本是,“黄沙会”在举行敬天的成立仪式时,突然狂风大作,飞沙走石,日月无光,很不吉祥,会众们有点惊慌失措,但香主聂凤奎颇为镇定,随口就将“大刀会”改名为“黄沙会”,并谎称这是上天“神灵”的旨义,以昭示其会员如同遍地黄沙一样,将来会多的不可胜数。

2.“黄沙会”最初是一个兼具武术与巫术为一体的民间武装自卫、防匪防盗组织“黄沙会”成立之初,正值鲁西南地区闹匪患,刘黑七等恶匪时常流窜到今费县北部、蒙阴县及沂南县一带进行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并惨无人道地血洗了白马峪、南孝义、辉村和大泗彦等村庄,搞得沂蒙山地区的老百姓人人自危,均有朝不保夕之感。为求自保,1932年沙沟峪村的村民和大刀会成员成立了防匪防盗的“黄沙会”民间自卫组织。据说,“黄沙会”成立之初曾提出了“防御盗匪,保卫身家””的口号,因此吸引了众多农民入会。“黄沙会”成立后不久曾成功地打退过刘黑七匪徒对沙沟峪村的围攻,“黄沙会”也因此名声大震,迅速在今天的费县、沂南和蒙阴一带的沂蒙山区蔓延开来,几乎村村都有“黄沙会组织,一旦有事,各村撞钟或吹号联络,互相支援,鼎盛时期其会众据说有3万多人,声势浩大。

“黄沙会”成员平常主要习练排刀、排枪、排砖石等“金钟罩”硬气功,并传习符咒,具有诵经拜神、吞符念咒等浓厚的封建迷信色彩,对外宣称可以“强身健体,神灵护佑,刀枪不入”,具有很强的欺骗性和诱惑性,于是当地好多民众被蒙蔽入会。 

3.“黄沙会”后来被张里元等国民党顽固派操纵和利用,成为抗战初期反对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反动会道门组织。“黄沙会”成立后,因发展迅速,人数众多,管理混乱,其内部产生了矛盾和利益纠葛,互相争斗,且各方拉拢,逐渐改变和背叛了其“保家卫民”的成立宗旨,慢慢地蜕变成为反动地主武装,并被当时的国民党顽固派、临沂地区专员张里元所操纵和利用,专门用来对付共产党和八路军,“黄沙会”也从最初的民间防匪防盗的自卫组织嬗变成为反动的地主武装,成为共产党和八路军不得不打击的专政对象之一。

4.“黄沙会暴乱”。1940年,正值抗日战争的艰苦岁月,日寇、汉奸和国民党顽固派勾结在一起,联合对共产党刚刚建立的沂蒙山抗日根据地进行蚕食、围剿和扫荡,已投靠了国民党顽固派张里元的“黄沙会”也不断散布谣言欺骗人民群众,他们说八路军杀人放火,参加“黄沙会”可以使全家保平安,喝了“黄沙会”的符水可以刀枪不入,专门与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民相对抗。1940年5月,在国民党顽固派张里元的操纵下,“黄沙会”在今蒙阴、沂南和费县一带的沂蒙山地区发动了武装暴乱,他们抢劫群众财产,杀害抗日干部,以封建迷信和武装暴力阻挠当地群众参军参战,反对共产党和八路军,史称“第一次黄沙会暴乱”。为了扫除抗日障碍,打击国民党顽固派和“黄沙会”的嚣张气焰,在政治教育和争取工作未能凑效的情况下,1940年6月,八路军山东纵队鲁中部队和抗大一分校第二、第五大队以及沂南县地方抗日武装在沂蒙山地区发起了打击国民党反动派及反动会道门“黄沙会”的战役,经过两昼夜激战,迫使张里元的反动地主武装和“黄沙会”暴徒退至蒙阴县的石屋山一带。1940年8月,115师一个团从蒙山南面向北攻击,抗大一分校从北面的垛庄向南攻击,一鼓作气攻下了石屋山,彻底打垮了国民党顽固派的部队及“黄沙会”暴徒势力,张里元率残部狼狈逃离了蒙山地区,“黄沙会”被迅速镇压和瓦解。至此, 蒙山南北成为新开辟的抗日根据地,“黄沙会”因发生暴乱而被抗日民主政府宣布为反动组织,明令予以取缔,会徒被要求登记自首,但香主聂凤奎逃脱。

1946年,“黄沙会”又死灰复燃,再次进行武装暴乱,史称“第二次黄沙会暴乱”,但随即被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彻底镇压和斩草除根。1946年3月,在国民党潜伏特务的暗中操纵和支持下,“黄沙会”原香主聂凤奎纠集原伪军头目黄万义、国民党兵痞戚友修又在沙沟峪村秘设香堂,恢复“黄沙会”,密谋在沂南县、蒙阴县和蒙山县三地再次进行武装暴乱。蒙山县( 注:蒙山县于1946年2月成立,现改名为“费县”)公安局治保股长黄波接到密报后带人前去马头崖乡公所进行调查和了解有关情况,“黄沙会”被打草惊蛇,聂凤奎等人在慌乱中提前进行了武装暴乱。1946年4月30日夜,聂凤奎、戚友修和黄万义纠集30多名暴徒包围沙沟峪村民兵队部,砍伤民兵队长杨士成、民兵聂怀印等人,抢走4支枪,之后又窜至马头崖乡公所和彭家岚子村,杀害了县公安局治保股长黄波、青年干部刘佃志和炊事员黄万起,还砍伤和绑架多人,并将乡公所的财物抢劫一空,随后窜往蒙山玉皇顶,史称“第二次黄沙会暴乱”。1946后5月1日,蒙山县县大队、公安局200余人和青石区武装部民兵一同前去围剿,暴徒负隅顽抗。县大队200多人分4路冲上玉皇顶,将匪首聂凤奎、黄万义等13人当场击毙,并生擒16人,但遗憾的是暴徒戚友修逃匿而不知去向。1946年5月9日,蒙山县委、县政府在马头崖村为牺牲的同志举行追悼大会,并在会后将抓获的“黄沙会”骨干分子戚成俊、戚四虎和戚保文枪毙。广大人民群众对此无不拍手称快,“第二次黄沙会暴乱”被彻底平息,“黄沙会”从此灰飞烟灭!

(二)为彻底铲除“黄沙会”这潭污泥浊水和揭露“黄沙会”的反动面目,解救被蒙蔽的广大会众,抗大一分校文工团团员李林和阮若珊奉命创作了《反对黄沙会》这一革命歌曲,对取缔和瓦解“黄沙会”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1940年6月上旬,抗大一分校在参与武装打击“黄沙会”的同时,也给分校文工团下达了政治宣传任务——以文艺宣传为武器,写一首反对黄沙会的歌,揭穿“黄沙会”装神弄鬼的丑恶嘴脸和骗钱骗财的阴谋诡计,控诉“黄沙会”的罪行教育被蒙蔽的广大群众,瓦解“黄沙会”的力量。在我战斗部队的掩护下,为便于搜集素材和加大宣传力度,文工团进驻至沙沟峪村附近的白石屋村。文工团团长袁成隆(注:建国后曾任农业机械部副部长)把创作歌曲的具体任务下达给了编审股长李林(注:建国后曾任海军文化部长和上海歌剧院顾问)和文工团员阮若珊(注:建国后曾任中央戏剧学院副院长)。

1663654750982077.png

1.沙沟峪大青山(又称沙沟峪东山)山半腰的“石棚”(注:当地人对天然石头屋的俗称),是《反对黄沙会》歌词的初创地和灵感诞生地。

IMG_256受了创作反对黄沙会歌曲的任务之后,李林和阮若珊深入到“黄沙会”盛行的沙沟峪、螺石沟、马头崖一带的村庄进行实地调查和采访,搜集创作素材。6月份的一天傍晚,在完成对大青山山半腰的螺石沟村采风调查之后,李林和阮若珊放松心情,坐在半山腰凉爽的石棚里,听着石棚边上小溪里的淙淙流水声和周围悦耳的鸟鸣声,望着远处连绵起伏的群山、宛若银色飘带的青龙河(又称薛庄河)、灿烂美丽的夕阳及山坡上成群的牛羊......李林和阮若珊心旷神怡和心潮澎湃,阮若珊挥笔写下了《反对黄沙会》(《沂蒙山小调》的前身)歌词:

人人(那个)都说(哎)沂蒙山好,

沂蒙(那个)山上好风光。

青山(那个)绿水(哎)多好看,

风吹(那个)草地见牛羊。

 

自从(那个)起了(哎)黄沙会,

家家(那个)户户遭了殃。

牛角(那个)一吹(哎)嘟嘟响,

强逼(那个)青年上山岗。

 

硬说俺那肉身子能档枪炮,

谁知(那个)子弹穿过见阎王。

装神(那个)弄鬼(哎)把人害,

烧香(那个)磕头骗钱财。

 

八路(那个)神兵(哎)从天降,

要把(那个)害人虫消灭光。

沂蒙山的人民(哎)得解放,

男女(那个)老少喜洋洋。

1663654749635650.png

2.费县薛庄镇的白石屋村,系《反对黄沙会》歌曲的谱曲地、定稿地和最初表演地。阮若珊和李林在大青山山半腰的石棚完成《反对黄沙会》歌词的创作之后,马上返回驻地白石屋村,他们连夜在一间乱石砌墙、茅草盖顶的简陋民房里开始了歌曲的创作和修改。美妙的旋律响起,沂蒙的绿水青山在音符中流淌和激荡。歌曲初创完成之后,李林左手拿着底稿,右手打着呱哒板,在白石屋村边的小河边唱给同志们听,让大家提意见。那通俗、易懂的歌词,美妙动听的曲调和他那富有风趣的表演,一下子就扣住了每个人的心弦,赢得了文工团员们的一阵阵热烈掌声。

1663654751361841.png

 

3.《反对黄沙会》歌曲对打击和瓦解“黄沙会”这一反动会道门组织,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反对黄沙会》歌曲创作完成之后,文工团员们纷纷进行学唱,然后到各部队和驻地群众中尽情歌唱和教唱《反对黄沙会》歌曲,此歌在反顽战役和反对黄沙会的政治攻势阶段,出色地发挥了瓦解敌人、教育群众、鼓舞我军斗志的重大作用,受到领导和广大人民群众的交口称赞。当地一些参加“黄沙会”的老百姓听了这首歌,认清了“黄沙会”的丑恶嘴脸和欺骗本质,纷纷倒戈;黄沙会成员的家属听了这首歌,纷纷劝家人脱离“黄沙会”,这首歌在当时起到了分化、瓦解黄沙会的重大作用,发挥了不战而曲人之兵的效果,斩断了黄沙会迷惑和欺压人民群众的魔爪,“黄沙会”随即土崩瓦解。从此,当地的人民群众在共产党的领导下,纷纷走上了抗日救国的道路,人民群众与八路军结下了深厚的军民鱼水情,爱党爱军成为沂蒙人民永不磨灭的灵魂烙印。

4.关于《反对黄沙会》即《沂蒙山小调》具体诞生地的争议问题。前几年,关于沂蒙山小调的具体诞生地,蒙阴、沂南和费县都曾有过争议,即使在费县也存在是在白石屋,还是在沙沟峪大青山石棚的争论。但据考证,《反对黄沙会》歌曲是反对和取缔黄沙会战斗的记录,创作地点是在费县薛庄镇,不是蒙阴县的垛庄,更不是沂南县的东高庄。沙沟峪大青山山半腰的“石棚”,是《反对黄沙会》歌词的初创地,白石屋村是歌曲的创作地、定稿地和最初的表演地。                                     

1999年,为纪念《沂蒙山小调》的诞生,费县县委、县政府在薛庄镇白石屋村建立了《沂蒙山小调》纪念碑和纪念亭,并将原抗大一分校文工团团长袁成隆同志题写的“沂蒙山小调诞生地”和词作者阮若珊同志题写的“深深怀念沂蒙好地方”,分别镌刻在白石屋村旁的巨形花岗石上。

1663654751375711.png

二、1940年8月,阮若珊和李林将已经完成打击和瓦解“黄沙会”历史使命的《反对黄沙会》歌词进行了重大修改,并更名为《沂蒙小调》,这首歌成为鼓舞广大军民抗日救国的革命歌曲,随即在山东各抗日根据地争相传唱。

1940年8月,随着黄沙会的土崩瓦解和抗日形势的发展变化,阮若珊和李林又对《反对黄沙会》的歌词进行了重大修改,在保留了前两段歌词的基础上,将反对黄沙会的内容修改为抗日的内容,删除了反对“黄沙会”的词句,并易名为《沂蒙小调》,汇编入《垛庄战斗组歌》之中。在1940年8月的垛庄战斗庆捷大会上,阮若珊独唱了《沂蒙小调》这支歌,受到广大军民的热烈欢迎,引起轰动,争相传唱。《沂蒙小调》随后便不翼而飞地传遍了鲁中、鲁南、滨海、胶东、晋察冀等各抗日根据地,成为鼓舞人民、瓦解敌军的著名战歌。因当时条件有限,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沂蒙小调》没有正式出版,只是依靠口头传播。

三、1953年,山东军区政治部文工团的李锐云、李广宗和王印泉对《沂蒙小调》重新修改和记谱,将原来歌词中的抗日主题,修改为歌颂沂蒙家乡的主题,后面又续加了两段歌词,并正式定名为《沂蒙山小调》,从此《沂蒙山小调》成为歌颂沂蒙山秀美风光和沂蒙人民幸福生活的歌曲,随即唱红大江南北,声播大洋彼岸。

1953年秋,山东军区政治部文工团的李锐云、李广宗、王印泉因应本团演出工作的需要,对《沂蒙小调》进行修改,保留了原作前两段歌词:“人人(那个)都说(哎)沂蒙山好,沂蒙(那个)山上好风光;青山(那个)绿水(哎)多好看,风吹(那个)草地见牛羊”;将第三、四段改成新词:“高粱(那个)红哎豆花香,万担(那个)谷子堆满仓;咱们(那个)共产党领导好,沂蒙山的人民喜洋洋”。在新词里注入了时代的内容,形成现在这首脍炙人口、充满诗情画意的《沂蒙山小调》,成为歌颂沂蒙山秀丽风光和沂蒙山人民幸福生活的革命历史歌曲。

1964年,华东地区举行民歌汇演时山东歌手韦友琴用她那甜润的歌喉演唱了《沂蒙山小调》,受到陈毅和其他中央首长的称赞,后被录制成唱片,在全国引起了轰动。上世纪八十年代,山东歌手王世慧三次进中南海向中央领导汇报演出,唱的就是《沂蒙山小调》,赢得国家领导人赞誉。

如今,《沂蒙山小调》不仅唱红沂蒙山区,风靡大江南北,而且在世界上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沂蒙山小调》与《茉莉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定为中国优秀民歌,蜚声海内外。

四、《沂蒙山小调》不仅是一首鼓舞革命斗志的歌曲,而且是一首沂蒙人民用鲜血和生命谱写的壮丽之歌,是“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之体现。

《沂蒙山小调》的词作者阮若珊同志曾回忆说,是沂蒙山深厚的历史和文化积淀,沂蒙山百姓为了保家卫国,不惜牺牲一切的质朴情感,激发了她的创作灵感,才有了这首《沂蒙山小调》的诞生。在那战火纷飞的峥嵘岁月,沂蒙山区420万人口,其中,有120万人参战支前,20万人参军入伍,10万英烈血洒疆场。沂蒙人民唱着《沂蒙山小调》,赶走了凶残的日寇,又争先恐后地奔赴东北战场、淮海战场、渡江战役、朝鲜战场......为了实现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沂蒙人民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和奉献。可以说,沂蒙山区的每一个山头都曾燃烧过抗日的烽火,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渗透着革命军民的鲜血,沂蒙人民用小米和乳汁哺育出了“水乳交融 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陈毅元帅曾经满怀深情地说:“我就是躺在棺材里也忘不了沂蒙人民,他们用小米供养了革命,用小车把革命推过了长江!

五、优美的《沂蒙山小调》历久弥新沂蒙人民将世世代代地传唱下去

脍炙人口的《沂蒙山小调》自1940年6月诞生距今已经80多年了,虽时过境迁,但经过战火洗礼和时间锤炼的《沂蒙山小调》历久弥新,仍唱响在蒙山沂水之间,传唱在所有沂蒙人的心田里,沂蒙人民将世世代代地把《沂蒙山小调》传唱下去,因为这是一首鼓舞革命斗志的歌,也是一首爱党和爱国的歌,更是一首饱含家乡深情的歌。

 

原创:蒙山松